企業輿情監測幾大誤區,你知道嗎?隨著企業品牌公關意識的覺醒,企業對于網絡輿情的管理和監測越來越重視。可是,在漫天遍地的“指南”面前,不是找不到北,就是容易陷入誤區。如何避開這些坑,少走彎路呢?
1.認識誤區
對比幾大常見輿情案例我們不難發現,當前仍有很多企業都存在危機意識缺位、對輿情影響力估計不足等問題。去年央視3·15晚會后,諸如好淘網、北京道有道科技以及重慶話語科技等涉事企業均秉持著“沉默是金”的原則,既沒有澄清,也沒有道歉,呈現在消費者面前的,是一副傲慢的姿態,致使企業品牌形象“掛科”。
還有一些企業,認為只要堵住信息源頭,就可以阻止媒體報道或網民討論,就能解決問題。這種認識不但錯誤,而且危險,紙是包不住火的,弄虛作假不但欺騙不了民眾,還會使公信力受損,使自己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。
網絡時代,輿情傳播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,如果再用傳統的思維方式看待網絡輿情問題,往往會弄巧成拙,得不償失。
2.監測誤區
輿情監測,不能只關注自身的信息,更要站在更高、更遠的角度,掌握整個行業的動向。同時,也決不能只停留在信息的監測采集上面,更重要的,是對監測到的信息進行科學系統的分析、研判,為決策提供富有價值的參考,這才是監測的意義。
認真梳理央視315曝光的企業之后,我們不難發現,許多企業上榜都是有征兆的。例如錦湖輪胎事件,針對輪胎質量問題,消費者已經舉報了很多年,媒體也有過不少報道,但是錦湖輪胎面對這些信息,并沒有認真分析,深度發掘內在價值,對一觸即發的危機視而不見,等到危機大面積爆發,企業形象受到不可逆轉的重創之后,才如夢初醒,追悔莫及。
3.應對誤區
對輿情不屑一顧,容易導致小事變大、大事變糟,而貿然采取錯誤的應對方式,也容易導致輿情發酵升級。
輿情事件發生后,當事方應在第一時間予以回應,但往往有一些企業,在回應輿論關切時,猶抱琵琶半遮面,三言兩語,閃爍其詞,甚至弄虛作假,歪曲事實,如此不僅不能消除疑慮,還會誘發次生輿情。而次生輿情的影響力是原生輿情的幾十倍乃至上百倍,危害更大。
還有些企業回復時是一套,但做的卻是另外一套,沒有深挖問題的根源,沒有將落腳點放在解決問題上,結果是治標不治本,使得輿情反復發作。
另外,還有一些企業則把輿情處置簡單理解為刪帖,然而,刪帖這類做法不過是揚湯止沸,也許能解一時之困,卻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,所以,負面消息往往是“春風吹又生”,堵之不盡,刪之不絕。而且,在當前這個“人人都是麥克風”的移動互聯網時代,刪帖有時更像是抱薪救火,其結果也常常事與愿違。
因此,與其花大力氣刪帖,倒不如把精力放在輿情的研判和事件的清查上,還百姓、網民以公正、客觀的事實真相,這樣才能真正讓人信服,才能從根源上解決矛盾,化解危機。